《女神自助餐》

 | 著 | 劉芷妤  | 出版 | 逗點

// 內容提及書中元素,無提及劇情發展,還請斟酌。

        閱讀本書,拖沓約莫一個月半。

        最初知道《女神自助餐》是因為駱以軍引起譁然的聲明,爭端來自其作品《明朝》某段劇情擅自使用他人的創作,也就是本書作者 — 劉芷妤 — 在2019年駱以軍開設的小說班所寫下的故事雛型。而後她將故事完整寫成〈火車做夢〉,這份短篇故事發表沒過多久,《明朝》出版了,當然知名度相當懸殊,今年事件得以浮上檯面則是收錄這份短篇的《女神自助餐》出版上市之故。

        文壇和粉絲圈子一陣喧囂,網路言論進展到各處亂扔攻擊性單辭的混亂,書才剛開始預購,還沒有人拿到實體書和文字,也沒有道歉方該有的明確道歉,最終緩緩落幕僅是各方選擇儘早止血免得演變到無法收拾,上頭的聲音噤了,下端聽眾也在接踵而來的國際情勢中轉移目光,而我則是在這片降溫中拿到書,才開始在夜裡零零散散得讀。

〈同學會〉
〈靠北克莉絲汀〉
〈嫦娥應悔〉
〈別人的孩子〉
〈在河之州〉
〈荔枝使用說明〉
〈女神自助餐〉
〈火車做夢〉

        這本小說為八篇短篇的集合,其中幾篇之間有些許人物連結,但各篇的故事獨立性很高,我會看作是描寫生理女性於八種社會環境下的生活面貌,職場則是主要背景材料,對於我這種尚未步入職場的圈外人來說,並不知道裡頭所信奉的價值觀為何,不過當權力關係清晰如薪水與職位,壓迫便不會再像一般人相處那般猶疑遮掩,它被賦予更好的動機直撲而下。

        第一夜,翻開這本書的首篇已是深夜,不知為何後面也跟這股慣性,總挑著夜濃的時候來讀。〈同學會〉很短,寫主角茉莉參加同學會的場面,幾句作者特意凸顯的對話以及茉莉自始至終的緊繃正慢慢建構起小說世界,不過在此起點處我還沒什麼頭緒,這短篇結束時甚至帶了點錯愕。是直到沿路讀下去,意識到未完待續的氛圍正是因為,它才是開啟入口的門。


 「女性自覺」是湍流中央一小塊突出的岩石表面,若想穿越急流接近它,必須先置身危險且無可避免地打溼身體,真到了那裡,也沒有誰可以保證在那塊岩石表面站穩不滑倒。

__〈在河之州〉165頁 


        個人喜歡〈在河之州〉,寫四十二歲法語老師篠若對戀愛關係的糾結,而本篇最張牙舞爪的便是那道年齡,不管是在工作或婚姻中,女性年齡一直是攻擊焦點,更別說戀愛關係。想到以前看《八月心風暴》這部描述家庭關係的電影, Meryl Streep 所飾演的角色 Violet Weston 總嚷嚷著,女人老了什麼都沒有,連風采也不會有,男人卻是越老越具魅力。張曼娟的《我輩中人》也提了,「大叔」已經被賦予新的意象,什麼時候才會輪到「大嬸」呢?

        〈在河之州〉細緻描寫年齡對女性的致命,就算篠若熟讀女性主義,她也無法克制自己在喜歡的人面前為年齡焦慮,為皮膚焦慮,為妝容焦慮,冬日暖陽下的並肩散步也無法讓她鬆懈,思緒千迴百轉,卻始終撞不出一條可走的路。年齡、身材、化妝、服飾……,關於人,很多部分都是由外在評價所製造,其中,許多女性生長自我的權利被剝奪,她們幾乎是全由外在評價構成,這表示一丁點壞評價都可以抹殺一群女性。評價很多時候跟公正無關,反倒是服務提出評價的人,那人今天想要獲得什麼,他便會創造出能夠達到目的的評價,人們需要陪襯在旁的美貌,那就批評不美貌的人;人們需要生育,那就批評不生育的人;人們需要權力,把夠多人踩在地上就會有了。


同時,廁所邊間裡傳出的悲鳴也越來越大聲,幾乎要成為哭吼。「我也不想要老是在廁所擠奶,可是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我整棟樓的廁所都去過了,沒有一間可以讓人好好擠奶的,是不是這樣才會一直擠不出來?可是擠出來他也不吃,吃了還會拉肚子! 還會吐! 為什麼…」

「額 — — 感覺好可怕,我真的覺得她這樣很不專業,有什麼事情不能好好講? 躲到女廁又不溝通,這樣不能解決問題啊,小孩喝了這樣擠出來的那個,也會長不好吧。」

「哎,人家是女森,就是要多讓讓她嘛。不過我事情都還沒做完,下午還要去拜訪客戶,真的沒時間陪她小姐耗著……」

「你們一點同理心都沒有嗎? 產後憂鬱對你們來講就只是不想帶小孩鬧脾氣而以是不是!」

「我可沒說她不想帶小孩,我是說啊,要生就認命一點嘛,又沒有人逼你……」

__〈女神自助餐〉255頁


        一開始不習慣書裡的口語筆調,閱讀進度緩慢,後來索性照自己走走停停的節奏,一如既往得東張西望、自顧撿拾風景去。

        對話用於呈現日常,細微修飾著故事使其近似真實,書裡用上不少語助詞與髒話讓人物鮮明,我想是因為故事場面大多盈滿情緒而需要添佐鮮明,但這偶爾造成敘述場景與人物對話氛圍上的落差,不管在哪篇角色的視野,場景常是細膩和諷刺輪替,使每個角色有些重疊,雖然他們憂慮的事情不同,憂慮或恐懼的模式卻很相近,我猜想,也許是為了呈現生理女性普遍遭遇的困境,但也可能是作者身影大於角色的緣故。

        故事素材也蠻有意思的,如「神話」的運用,先是中國的嫦娥傳說,還有〈女神自助餐〉裡古希臘神話的名字。除此之外 ,背景也不乏現代元素,例如智慧型手機、臉書、四處可及的螢幕等,形塑網路時代傳播,輸送的卻是流於社會已久的烏煙瘴氣。看著文字寫下的熟悉景物,不知不覺產出對書的部分認同感,認同感本身涵蓋了些許歡愉,不過也是因為文字寫得貼近,擺放在故事裡的惡意也就順著這股社群認同,鑽到我皮膚底下去。

        雖說是作為過客撿拾書裡的想法,不過經驗與情緒像手掌隱隱的油脂,沾黏拾起的任一片文字。書中不只一次描寫大眾面對事件的反應,嘴邊碎語總是溜得比大腦分析還快,才拿到幾筆零散資料便妄下感言,路人被如此描繪,男性與女性都是,家庭與職場,而我也是。閱讀過程就有幾次以自身經驗為基底暗忖,這太誇張了吧? 為什麼那麼在意這種事?這還好吧?為什麼不?為什麼要?……個人經驗分明只佔集體人類經驗的極小部分,卻仍習慣膨大自我藉以評論他人,細查這些想法的源頭,才發現已滋長好一段時間,就算現今習慣將性別議題掛齒,我的觀念中仍排斥著女性、弱勢、陰柔等被父權社會排擠的意象,每當觀看自己,無法忽視的這些特質讓我惱羞、畏懼、憂慮,我無法釋懷也抗拒溯源。

        知道某些行為會帶來傷害是一回事,理解傷害又是另一回事,如同這幾年被大肆拋擲的政治正確與不正確,擅自對人論斷的風氣源自於知道卻不理解的狀態,評論集結則又強化了傷害,循環之中,多數聲音宛若就是對真實的描述。質疑是必須,但質疑並非惡意對人而是為了思想的彈性,輕易論斷與附和表示喪失質疑的原則,質疑是精緻的活動,必須小心攝取、分析資訊,拿捏所吐露的一言一行,質疑不以傷害為目的,更是為避免不必要的傷害而謹慎嶄露,然而現今茫茫網路資訊與平台的簡短留言機制,利於人們知道但不利於思索,更鞏固對被審判者的傷害循環,科技來自於人性,人性卻也制約於科技。

        最後,《明朝》中寫火車的那一段確實是拿自〈火車做夢〉,只是簡略版,但明顯是同一個故事,這起風波搭配這本書,還真諷刺。


只要妳真的不想要。意思就是,既然妳讓事情走到無法挽回的這一步,想必,至少,有點想要吧?

來不來得及,和證據一樣,都是事後說的。會有事後,就表示已經來不及了;事前無論如何,都只會是「妳想太多」,幾個「妳想太多」疊下來,下一次就是「我這次一定也想太多了,沒有那麼多壞人的,像是那個誰和誰,都很好很有風度啊,這個人也不會的啦」。

__〈嫦娥應悔〉91頁